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。
- 忆江南·江南忆原文:
 - 
江南忆,最忆是杭州。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。何日更重游?
江南忆,其次忆吴宫。吴酒一杯春竹叶,吴娃双舞醉芙蓉。早晚复相逢? - 
作者:佚名
译文
江南的回忆,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: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,登上郡亭 ,枕卧其上 ,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。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?注释
①忆江南:作者题下自注说:“此曲亦名谢秋娘,每首五句。”按《乐府诗集》:“《忆江南》一名《望江南》。”“因白氏词,后遂改名《江南好》。”至晚唐、五代成为词牌之一。
②山寺句:作者《东城桂》诗自注说:“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。”
③郡亭:疑指杭州城东楼。看潮头:钱塘江入海处,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,水被夹束,势极凶猛,为天下名胜。④吴宫: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,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。
⑤竹叶:酒名。
⑥娃:美女。醉芙蓉:形容舞伎之美。
⑦早晚:犹言何时。 - 
作者:佚名
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,曾经旅居苏、杭二州。晚年又担任杭、苏刺史多年。江南的山山水水、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。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,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,仍然恋恋不已。三首《忆江南》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。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,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,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。
《忆江南·江南忆》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绘杭州这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“江南好”。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。《南部新书》载:“杭州灵隐寺多桂,寺僧曰:‘此月中种也。’至今中秋望夜,往往子堕,寺僧亦尝拾得。”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。但是,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,作品运用这一传说,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。同时“山寺月中寻桂子”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,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,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。次句“郡亭枕上看潮头”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,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。
后一首词是描绘苏州之美。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,有名叫“竹叶春”的美酒佳酿,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,能歌善舞,她们的舞姿,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。诗人以美妙的诗笔,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,令人无比神往。
两首《忆江南·江南忆》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,分别描绘杭州与苏州的景色美,风物美和女性之美,每首都以“江南忆”开篇,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,艺术概括力强,意境奇妙,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。这两首词与《忆江南·江南好》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整体。
 
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忆江南·江南忆》
忆江南·江南忆译文及注释
忆江南·江南忆赏析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今昔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古代诗人
- 「杜牧」
 - 「李白」
 - 「苏轼」
 - 「杜甫」
 - 「荀子」
 - 「王维」
 - 「李清照」
 - 「白居易」
 - 「李商隐」
 - 「屈原」
 - 「辛弃疾」
 - 「孟浩然」
 - 「陶渊明」
 - 「曹操」
 - 「王安石」
 - 「苏洵」
 - 「骆宾王」
 - 「岑参」
 - 「陆游」
 - 「高适」
 - 「贾岛」
 - 「孟郊」
 - 「李煜」
 - 「秋瑾」
 - 「曹丕」
 - 「袁枚」
 - 「刘邦」
 - 「鲍照」
 - 「韩愈」
 - 「曹植」
 - 「元稹」
 - 「刘彻」
 - 「孔融」
 - 「苏辙」
 - 「王勃」
 - 「曾巩」
 - 「王冕」
 - 「王建」
 - 「刘长卿」
 - 「晏殊」
 - 「唐寅」
 - 「姜夔」
 - 「秦观」
 - 「柳永」
 - 「解缙」
 - 「李贺」
 - 「杨慎」
 - 「白朴」
 - 「徐渭」
 - 「纳兰性德」
 - 「关汉卿」
 - 「范成大」
 - 「刘禹锡」
 - 「马致远」
 - 「徐祯卿」
 - 「贺知章」
 - 「欧阳修」
 - 「柳宗元」
 - 「顾炎武」
 - 「苏曼殊」
 - 「黄遵宪」
 - 「龚自珍」
 - 「谢灵运」
 - 「武则天」
 - 「黄庭坚」
 - 「晏几道」
 - 「杨万里」
 - 「元好问」
 - 「李世民」
 - 「曾国藩」
 - 「王昌龄」
 - 「范仲淹」
 - 「韦应物」
 - 「温庭筠」
 - 「钱谦益」
 - 「陈子昂」
 - 「文征明」
 - 「祝允明」
 - 「文天祥」
 - 「周邦彦」